浙传要闻
【校庆进行时】“受众心理与传媒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顺利召开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18-10-15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和新语境下的受众心理研究与实践领域正发生革命性变化。为了交流和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受众心理的变化与传媒实践的创新发展,积极适应舆论引导的新要求,增强合作意识,2018年10月12-13日,纪念浙江传媒学院建校四十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受众心理与传媒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举办。

此次研讨会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媒介文化》编辑部协办。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向荣教授主持开幕式,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詹成大教授致欢迎辞。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专业人士围绕“新时期受众心理的特征研究”等6个议题展开相关学术探讨。研讨会呈现出多学科碰撞、多视角交织的前沿学术气息。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和学者用语言和镜头记录着受众心理与传媒创新的意义建构及其话语生产。

副校长詹成大教授从校情、省情、国情等角度切入,结合自身对传媒行业发展的观察和把握,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詹成大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向经济发展的转型看齐,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个互动的时代,传媒业应积极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注重技术的发展。

随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黄鸣刚教授主持了主题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韵公教授在主题报告中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是为人称道的40年,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中国的特色。”尹韵公教授通过印度发展的例子,表明了改革的重要性,并引出了改革开放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尹教授强调,新闻事业发展要重视舆论导向作用和文化思路方向的正确性,新闻行业的改革开放实践要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从媒体的角度对国家工业产品进行保护,要处理好报道的分寸和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刘京林教授围绕“创新”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刘教授认为,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传媒业的发展又倒逼了传媒理论发展。新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作用和概念发生了变化,受众的角色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对传媒的属性有新的了解。刘教授从传播心理学中引用传授者的概念,对传者和受者进行了一个合并,认为可以从学科角度、传者和受者都是“人”的角度、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和思考。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一果教授认为我们应从理论的高度看待具体的事件。曾教授回顾了昆山反杀事件以及警察公布最终结果前后网民看法中突出的特点,并以此对后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的形成、不同社会群体的“话语争夺”、差异性越来越大的社会如何达成共识等主题展开了学理思考。曾一果教授谈到新媒介事件中的意识形态的“缝合”问题,强调“缝合”要寻求其最终的根源。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方建移教授讨论了基于“人”学的传播研究。方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应该是研究人、报道人、服务人的一门学科,新闻传播要创造出预期的传播效果,也必须以人为中心。方教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新闻工作者应更多地从人的价值和尊严来了解受众、研究受众心理。方教授在报告最后引用俞敏洪和余华的文字强调:传播研究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类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武副教授,从一个名为“互动性对用户社会化阅读满意度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切入,提出媒体越来越具有互动的特征,阅读越来越私密的社会情况,强调互动性和社会临场感对阅读体验的影响。李教授呼吁,要聚焦于读者阅读的动机和心理,重视社会交往。对社会化阅读要持有谨慎的态度,不能盲目地跟风。

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分别由李欣教授和崔波教授召集,易前良教授和余小梅教授点评。在分论坛上,来自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美术学等学科的20多位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从各自的学科视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带来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