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作为我校40周年校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发展论坛在我校下沙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科研与创作管理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共同主办。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保军,长江学者、《现代传播》主编隋岩等国内权威期刊主编、资深编辑、专家学者共济一堂,开展圆桌会议,分享办刊经验,探讨学术期刊发展途径。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小洲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学校对办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高度重视,学报自改版后,已走过一个年头,在编辑团队的努力下不断进步,但相较兄弟院校的优秀学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对我校学报会诊把脉,对学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不断提高办刊水平。

论坛由《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曾静平主持,我校科研与创作管理处处长朱旭光,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处长张邦卫,钱江学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向荣参与本次论坛。与会嘉宾纷纷建言献策,对学报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一个杂志和期刊的思想灵魂很重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编辑部主任郑韶武表示,学报应是具有思想与灵魂的前瞻性期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从技术、社会、哲学等方面思考如何更跨学科性地研究新闻传播问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面临创业初期的困难,要用最好的学者、最优秀的文章来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

《新闻与传播研究》副总编朱鸿军表示,要办好有传媒特色的学术期刊,学报应增强期刊的理论专业性,要从邀请名人作者、培养核心作者、关注博士生讲师群体论文培训等方面着力,并倡导建立学校发展基金,积极引发作者创作热情。

《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长江学者朱春阳介绍了学报发展的经验,一要加深与各二级学院的沟通与合作,控制各学院论文比例;二要提高引用率,可通过取消会议综述、年度综述,以更具综合性的学院学科知识演进综述来做小引用率的分母;三要规范文章格式,注重交代研究综述、研究进展程度等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李玉洁谈了几点本杂志选取文章的标准,首先是选题大气;其次是深层次,能引导读者思考;最后是要抓住自我风格,提炼出具象化的东西呈现给读者。
《新华文摘》编辑刘永红认为,学刊应为读者选择高端的文章,“优秀的杂志能让读者看到时代的脉络”;学刊应选取具有宏观的话题、直击社会热点痛点和追溯问题的根源的文章。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我校学报应走实务路线,加强选题的理论深度,更改学刊名称,提升办刊层次;加强策划与作者的沟通,使好选题,联系好学者,共同铸就好学刊;应设置更明确的栏目分类。
朱旭光建议,学报可以通过开设国家级项目专栏、聚焦主题组稿约稿、分层分类建设等方式,提升学报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因子。张邦卫表示,我校学报能通过充分吸收在座专家提出的刊物用稿标准,整合文章范式,提高我校学报的文章转引率。
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我校学报的发展梳理了思路,也从学术思辨、办报策略的视角指出了新时代对刊物发展的要求,畅谈了智能与传媒结合的新态势,为学报如何打响自己的品牌,如何做强做大学术期刊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专家们纷纷表示,全力支持《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的发展与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