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绽放校园文明之花 构筑精神文明高地
【校庆进行时】我校“文明修身”育人载体工程建设综述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18-10-22

我校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积极开展“文明修身”育人载体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传媒人才。作为全省最早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的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明校园创建的五大举措,做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引领者,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引导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让文明之花滋养学生心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注重营造文化生态,播种文明的种子

“文明修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以推动“文明修身”育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文化促文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成风化人、师生共建共享的文明风尚。学校已形成“一院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园文化品牌格局,创办了“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一句话”“浙传阅读”“思维理疗馆”“阳光微团课”“星空下的分享”等一系列具有传媒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和凝炼了晚会文化、典礼文化、创智文化、科技文化、公益文化等一大批校园文化活动和成果。“礼仪文化”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影视文化”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移动三脚架”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深入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传承红色基因。由我校师生主创的音乐剧《红船往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 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获得资助经费400 万,实现了重大创作项目上的突破。由我校党委书记杨立平策划作词、音乐学院王保华教授作曲的原创音乐电视《向青春致敬》在建党97周年之际向全社会发布,为党庆生,向青春致敬,向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奋进者们致敬。该作品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浙江新闻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循环播放,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音乐学院的“红色律动”获省级党建创新品牌。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学子陈迦南在余姚梁弄横坎头村建立了红色电台,服务乡村振兴。学校国旗护卫队“让国旗高高飘扬”两年间走进延安梁家河、走进浙江农村基层,在当地举行升旗护旗活动,畅谈“我心中的国旗”,积极传播国旗文化弘扬爱国热情。

注重建设文化环境,深耕文明的土地

作为一所传媒艺术类院校,学校致力于建设具有浙传气质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使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等与校园文明有机融为一体。在两校区建设完成“金话筒奖”“电视飞天奖”“传媒眼”“金猴奖”“小金人”“茅盾文学奖”“格莱美奖”等以学校相关专业的业界最高奖项为内容的雕塑,构成了校园里的星光大道,时刻激励着师生奋勇向前,成为校园里文明文化的高地。还建成“颜品time”书吧、校园花田和花园长廊,成为学生热捧的校园“网红”地标。一个充满文化和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师生的审美品位和精神追求,激发了学生敬校爱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给予了学生对成长成才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为我校文明修身育人载体工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注重紧贴网络时代,灌溉文明的清泉

学校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努力拥抱互联网,运用网络阵地,弘扬文明主旋律。全国首创创意思政课《思维理疗馆》选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法治”和“和谐”作为主题,将思政与艺术、课堂与电影、观点与镜像相互结合,获得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二等奖,作品在中国文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报道。全国首创网络思想引领品牌“阳光微团课”荣获第七届中国高校电视奖“教学类”一等奖。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打造推出系列课程思政公开网络直播课,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浙江新闻客户、浙江在线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到二百多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典型事迹。学校重视网络安全与文明,成立全省本科高校首个网络界人士联谊会,集结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网络界人士在网络上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表达,发出时代的最强音,致力传播正能量,共同推动校园文明的健康发展。承办浙江省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活动,致力于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浙传网络铁军。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社团(“浙传神盾局”),“浙传神盾局——互联网安全公益运营项目”获得2018浙江省挑战杯创业大赛公益创业金奖。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监控举报及调研成果在500次以上,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并获2016年全国互联网安全志愿者优秀团队(全国高校仅两所)。

注重践行核心价值,浇灌文明的养分

学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园精神文明教育的方方面面,引导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开展“与信仰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青年企业家进校活动、“与信仰对话——校园报告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以及主题团日现场评比、最具影响力团支部评选等方式,重点围绕“课堂文明、寝室文明、行为文明、仪表文明、网络文明、交通文明”等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无手机课堂”倡议活动。全力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工作,在省教育厅对部分高校学生寝室卫生环境暗访督查工作中,我校达到A类标准,获得优秀等级。我校的文明寝室建设工作还得到了教育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将我校文明寝室工作作为“亲力亲为法”的典型案例。目前,该案例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文明寝室建设案例入选省委组织部编写的《“工作十法”100例》。积极组织“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双百双进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我校独具特色的浙传青年下乡记,展现了我校青年学生勇于承担时代重任的精神风尚。

在此过程中,学校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榜样、文明之士。陈志凤老师十五年来默默资助一位身世可怜的残障小女孩的感人事迹,文明网、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广泛报道和转载,近期还登上2018杭州好人榜入选“助人为乐好人”称号。凌霭如老师帮助湖南老汉千里寻亲实现父子团圆梦,被授予2014年“镇江好人”和“2014年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新媒体学院“圆梦小队——热血救天使志愿服务队”八年来帮助白血病儿童,感人事迹受到《央视新闻60分》《浙江新闻》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我校师生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成为我校文明修身育人工程的最鲜活生动的文明榜样。

注重责任服务社会,绽放文明的花朵

学校作为全国文明单位,积极履行文明单位的社会责任,全力打造专业型志愿服务,弘扬时代风尚。目前学校共有注册志愿者14100余名,近年来新生志愿者的注册率逐年上升,2017年新生注册志愿者已达新生总人数的99.5%。在浙传,“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力量”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选择,成为校园里学生们共同追求的新风尚。

我校的志愿者工作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按照“立足校园,走向社会”的服务宗旨,走出了一条常态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特色道路,形成了志愿文化品牌。“移动三脚架”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二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幸福一家人”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激励行动立项,“梦想家”公益文化服务队荣获浙江省“最美春泥团队”荣誉称号。此外,我校学生承担了大量的大型会议、活动、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在08年北京奥运会、G20杭州峰会,连续几届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浙商大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等盛会上,我校的志愿者以最靓丽的精神面貌、最严谨的工作态度、最出色的服务质量向社会展示了属于浙传青年的独特魅力与精神文明风采。

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青年志愿者总队被评为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获2016年G20 杭州峰会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浙江省志愿服务优秀集体(站)、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集体荣誉称号,荣获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志愿者200余人次。

注重调动群众基础,构建文明的制度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校内实行文明单位考核制度,以制度建设助推校园文明创建,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各负其责、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切实将文明创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明单位考核制度从2005年开始实施,2014年出台《浙江传媒学院关于文明单位考核实行目标管理的实施办法》,运行至今,已成为学校各级单位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指标,成为学校统领推进各项工作的风向标,是学校强化内部管理、推进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文明单位目标管理有效地激发了校内各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和活力,师生文明创建热情高涨,成效显著,为学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了人人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文明之风吹遍校园。

思政课堂搬上舞台

参与演绎入脑入心

把思政课堂搬上舞台,通过师生演绎思政内容,学生既是全程参与者,更是演员又是受众,让思政课真正达到了从入脑入心到感化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浙传阅读》让学生既当演员又做受众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后,浙江传媒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建构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相统一,积极发挥传媒专业学科优势,在这几年探索可听可看的微电影思政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创新,把思政课搬出课堂,搬上舞台,全力打造出了一档让师生参与和演绎的新颖思政课堂——《浙传阅读》,不仅形式新颖,而且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从2017年3月以来,分别举办了以“爱”“家 ? 国”“成长”“风华”为主题的7期《浙传阅读》。尤其是在十九大前夕的第四期,以“开学第一课——我在浙传读‘新’语”为主题,引领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谆谆教诲。其中直接参与学生共3000多人,从第4期实行网上直播,其中第5期观看20多万人次,后期网上阅读量10多万人次。

《浙传阅读》让学生通过全程参与思政内容的选题策划、角色选定、排练和上台演绎,从被动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演员和观众,每期思政课从小课堂变成了大舞台,单人数比原来扩大了7倍,不仅走出课堂,走上舞台,而且影响力走出了校园,通过网络直播向社会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举办以来就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反响,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也得到了近20家媒体的关注,有的并直接参与《浙传阅读》合办。

网络直播让思政课有了社会影响力

前不久三位教师的直播公开课,网上阅读量超百万成为现象级,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2017年11月以来,我校与浙江日报合作联合打造了系列课程思政公开课。为焦俊波老师《新闻采访与写作》、危怡老师《戏剧影视人物造型概论》、李铉鑫老师《游戏策划与关卡设计》等三门专业课进行了网络直播,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凤凰新闻风直播、网易新闻客户端、新浪新闻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北京时间等多家平台进行直播报道,累计直播观看人数达到一百多万。三位老师在课堂中充分挖掘专业德育内容,融入马克思新闻观文艺观和新时代传媒人职业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每一门课程。

课程思政公开直播课面向社会不断传递满满正能量,传播新时代中国高校的课堂育人好故事,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专业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和践行“四有好老师”的使命和担当,让广大专业教师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晋升为校园里可亲可敬可爱的新时代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