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特色党建,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浙传
【校庆进行时】《浙江共产党员》走进浙江传媒学院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18-10-22

【编者按】1978年10月,从百废待兴中应运而生的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党组带领29位教职员工创下了“不畏艰难、和衷共济、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万市精神”,从此开启了浙传40年来的党建工作。

学校从最初的两个专业,80名学生起步,在党组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党建工作也取得了成绩,1989年校党支部被省广电厅授予先进党支部,从此以后的11年来,年年都获先进党支部、党总支等称号。

期间,部属大专院校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从1984年10月筹建,临时党委带领十几号人,从同事家里办公到借延安中学教室办公,再到建新校区,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党委书记和党员始终冲在一线,自带饭菜到工地上办公,不怕艰苦,始终走在群众的前面,秉承和发扬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凝聚了教职员工的信心,一所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并迅速得到发展。10年后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中国培养高层次广播电视专门人才的三所部属院所之一。

2000年5月,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开始了专升本,兴办“浙江传媒学院”的转型大战役。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2年时间,通过省专家组的专升本考核,第3年获教育部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成为全国首家以“传媒”命名的高校。

2004年3月,我校高票通过专升本的升格评审,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不仅创下了浙传速度,而且很好地书写了浙传人的精神。

同年9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莅临学校,提出了“紧跟时代,突出特色,不负‘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美誉”的殷切希望。这一重要指示从此一直指引着学校方向,14年来,不断激励着师生艰苦奋斗、创新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成立于2004年5月的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先后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首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

如今,党建工作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围绕中心抓实抓细抓强,知行合一永葆生机活力,亮点纷呈,成效显著。不仅如此,浙传培养的毕业生,从中央广播电台主播到基层红色电台,浙传人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浙传40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校的事业发展,始终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每一次大发展,都是最好的印证,都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党建工作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大有作为。它是铸就浙传精神的灵魂。

特色党建,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浙传

《浙江共产党员》走进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成立于2004年5月,先后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首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校共有党员1797名,其中在岗教职工党员878名,学生党员827名,离退休党员83名,其他党员9名。】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对话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杨立平

记者:2017年2月底,您就任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开始了从党政干部向高校管理者的转型。一年多来,您觉得高校党建的关键是什么?

杨立平:作为高校党委书记,我觉得首先要有核心意识。高校党建该围绕什么来做,高校党建就要围绕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来展开,这是我们发力的关键点。也就是说,要让党建思想在老师和学生中生根发芽,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党建氛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浙传作为省部共建高校,传媒特色鲜明,发展潜力突出,党建工作也是可圈可点。

记者:作为党委书记,您如何将党建思想“带”进高校校园?

杨立平:高校党委书记要做到清醒坚定有作为,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我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核心要点来抓:及时部署收看开幕盛况并立即组织学习讨论;及时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班子示范学、中层骨干带头学、党团支部全面学、传媒特色丰富学、全校上下覆盖学、课堂教学融合学”的“六学联动机制”;及时成立十九大精神宣讲团,举办中层干部轮训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我6次到一线宣讲,其他校领导22次到一线宣讲。通过校领导的带头讲,带动了二级学院的经常学、时时学。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浙江传媒学院开展党建研究与教育的情况?

杨立平: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讲习所”成立,建立了“青年学生学习研读会”,聘请13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领导专家来校作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辅导报告。为了让党建研究深入下去,我们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浙传的马院,我们在坚持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同时,突出了学院的专业性,着重从传媒思想、文化思想、互联网思想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与学科共成长。

我倡导将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通过教改让思政课上得有味道。思政是一把盐,放在不同的菜里,营养有了,味道也变好了。我们还要求每个学院都要有自己特色的思政课。

记者:在浙江传媒学院,我们看到许多党建类的活动,都是通过舞台剧、音视频的方式呈现。

杨立平:党建与专业相融,是新时代高校党建都在思考的话题。如何融得好,我们一直在探索。

我校重点打造的音乐剧《红船往事》,通过师生同台、校地合作的方式,以“唱、跳、讲、创、做”五部曲为特色,讲好红船故事,生动诠释“红船精神”。

参加演出的都是我们的师生。为了更好地呈现剧中人物,他们会去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所扮演的人物。这正是他们演出《红船往事》最大的收获。

我和音乐学院教授共同创作的《向青春致敬》《梁家河的星空》《新时代在召唤》等12首“奋斗的青春·中国梦”系列组歌,在今年“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中师生同台演绎,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奋斗创业的激情。

作为专业院校,学校还举办朗读类节目《浙传阅读》,创作《听习总书记讲故事》10集广播剧、《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音频产品、《学“习”青年说》校广播台夜听栏目,创作“95后学习十九大”系列微动漫、微视频等一大批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搭设党建工作新平台。

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参与创作的机会,都是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也是一次从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

特色党建,多元党建,刮出最炫“红色”旋风

13个学院的不同专业,带来13个各有特色的党建品牌;一众90后的热血与创意,刮出最炫“红色”旋风;N种探索路径,将高校党建的内涵不断扩大、深化……在这里,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浙传。

“专业”嫁接有“绝技”

播音、电影、文学、设计、音乐……在专业的世界里,他们所向披靡,在党建的探索中,更是使出一身“绝技”。

浙江传媒学院有13个二级学院,专业不同,特长各异。透过“专业”的视角,党建工作一下活了起来。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时代金话筒”党建品牌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个由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和礼仪志愿服务队组成的党建载体,最大限度发挥了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专业优势。

别看两支志愿服务队都是学生担当,其“履历”可是闪闪发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鲍芳向记者介绍道,成立于2005年的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常年活跃在浙江省许多重大场合,还曾两次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解说;成立于2004年的礼仪志愿服务队则更多地在国际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中崭露头角,包括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G20峰会、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这两个平台一方面向国内外展示了我们浙传学子的专业水准和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促使党建引领、党建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党建能否巧妙“嫁接”进专业,关系着党建工作是否能在学生中顺利开展,对于这一点,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曲绍祥深有感触:“音乐和舞蹈都是从小学起,所以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非常高,直接跟他们讲党建往往理解不到位,但是跟他们谈谈红歌和红色舞蹈,他们就很有兴趣。”

抓住这个窍门,音乐学院打造了“乐动的党旗五部曲”,从“唱”红色歌谣、“跳”红歌快闪、“讲”红色旋律、“创”红色文艺、“做”红色传人五个方面,探索“音乐+党建”的新途径。

曲绍祥发现,把专业融合到党建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举个例子,想要跳好一支以红色歌曲为背景的舞蹈,舞者必须深刻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意义,才能带入感情,从而感染观众。因此,我们很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加入‘红色’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今年,音乐学院集全校之力打造的音乐剧“红船往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400万元的满额资助。“我们希望能够把‘红船往事’打造成红色经典的艺术精品,为党的百年献礼。”曲绍祥说。

越贴近越有创意

浙传的90后们搞创作、搞创业,热血纸笔加头脑风暴,从好奇到认同再到主动挖掘探索,把“红色”刮成了最炫流行风。

“党建工作贴近时代、贴近专业、贴近实际,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自然会被调动起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党总支书记刘福州认为,“贴近性”是浙传党建的一大特色,也是学生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积极创作红色作品的原因之一。

陈迦南,2017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现任杭州晓辉点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CEO。她打造的余姚梁弄红色电台项目,如今已成为梁弄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目前在喜马拉雅等平台收听量近17万。

而在动画学院,青年学生们手执画笔,为十九大创作了一系列“红色动漫”。

点开“95后学习十九大”微动漫视频,首先被“动酱”这一动漫形象所吸引,她是95后,红帽上印有党徽标志,俨然一副“党建代言人”的模样。

“早在2014年,我们就开始探索打造‘红色动漫,青年新声’动漫主旋律作品创作工程。”动画学院党委副书记吴霞告诉记者,透过这些作品,会发现带有中国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其实很受90后大学生的喜爱,红色文化、时事政治已慢慢融入他们的创作中。

比如动画学院学生朱鑫宇绘制的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精神内核的独立漫画,一经发布,就同时被共青团中央和多个省份共青团组织官方微博转载;而在5月揭晓的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2017年第六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评选中,浙江传媒学院就有2件作品获奖。

多元多彩与多赢

答案不止一个,路不止一条,“红”也不止一种。做党建,多元带来多彩,开放才有未来。

在浙传,有一个特别的“神盾局”,它活跃于网络,专行“侠义”之事。

去年1月,由中央电视台、中央网信办、民政部等部委共同参与的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十周年大型特别节目《十面埋伏——致敬真心英雄》播出,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荣获“益行侠团队”称号,浙传志愿者方糖获得“十大名捕”称号。

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安全志愿者联盟就是“浙传神盾局”,它成立于2015年5月,前身为浙传阿里巴巴互联网安全志愿者团队,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他们结合自身舆情监控、专项调研的专业优势,线上举报各类违法违规信息、黑灰产业链,线下支持各级执法部门的打击,并协同阿里安全专家针对网络黑灰产业链进行前沿研究。

截至目前,团队已提交了2000多条网络举报和200多份调研报告。

“作为传媒人,我们要坚持梦想,更要守护初心,而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守护网络世界的安全,也是我们‘守护初心’的一种方式。”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李文冰认为,“神盾局”是浙传党建载体与内涵多元化的集中体现,而“多元”正是高校党建的题中之意。

同样在寻找党建“多元化”上下功夫的文化创意学院,在打造具有创意公益特色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创建了浙江传媒学院“雷锋服务公司”,通过企业化运作,突出对志愿者服务的绩效考核,凸显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作用。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大学生公益志愿服务精神的养成与党建结合在一起。”文化创意学院党委副书记林红志说,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还结合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增设“公益广告制作”选修课,在公共关系学专业建设中增设“公益活动策划”选修课,“通过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引导学生做公益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其实也是一种‘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