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四十年。作为与改革开放同频、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传媒院校,浙传从没停止过改革发展的脚步。10月27日上午,由我校主办,科研与创作管理处、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传媒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论坛在下沙校区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廖湘科,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柯春晖,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王鸿海,台湾玄奘大学校长简绍琦、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游梓翔、英国考文垂大学国际理事会主席Frank Mills、纽约电影学院高级执行副院长David Klein、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小洲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智能媒体时代传媒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论坛先后由我校副校长詹成大、姚争主持。
校党委书记杨立平致欢迎词。她简要回顾了我校40年办学历程并指出,经过几代浙传人的砥砺奋斗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浙传已经成为我国传媒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是我国传媒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库与创作高地,40年来为我国传媒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立平强调,当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传媒产业发展形态、运行机制、传播路径、竞合态势等发生了全面深刻变革,对传媒高等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传媒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探讨智媒体时代传媒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等重大课题,对于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经验,把握传媒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探索新时代我国传媒高等教育改革路径与方向,提升传媒高等教育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杨立平表示,本次论坛在浙传举办,是一次珍贵的传经送宝机会。我校将认真学习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先进方法,把它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为文化浙江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更大的贡献。期待以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促进学校与各兄弟院校、广电单位、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传媒高等教育迈向新台阶。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廖湘科作了题为《网络舆情分析关键技术与系统》的报告。他指出,网络舆情是社会现实问题在网络虚拟社会的延伸和反映,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廖湘科院士向大家介绍了网络舆情分析的多学科特点,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这一分析视角,认为当前在线社交网络已成为网络舆情分析的主战场之一,并从结构、群体、信息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作了题为《未来传媒教育:我们的思考与责任》的报告。他认为,未来传媒发展将呈现泛媒体、智能媒体、沉浸媒体等三种态势,未来传媒的力量将主要体现为知识力、建构力和塑造力。他分析了传媒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实现传媒教育界的责任与作为的三条路径,一是处理好传媒业态和教育形态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传媒行业和传媒学科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专精”与“博融”的关系。

中国教育电视台党委书记柯春晖畅谈了“融媒体时代教育电视媒体的坚守与突围”。他认为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巨变,电视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既要坚守党媒属性、教育定位、独特品质和服务大局,在新闻上求变、节目上出奇、产业上拓展、制度上创新,成功实现电视媒体的“突围”。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畅谈了“关于电影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电影学科建设有了很大飞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未来应形成学科建设新的特色成果和成功经验。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王鸿海探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电影教育和中国电影学派构建”问题,指出中国电影学派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追寻中找到中国电影的发展逻辑,建立起传统电影教育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内在联系,以期在当下与未来的复杂激烈的电影生态中把握机会、立足脚跟。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小洲作了以《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媒体人》为题的报告。他首先分析了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传播中国好声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传播正能量,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中华魂,因此传媒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适应融媒体变革要求,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传要求。

徐小洲分析了当前传媒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国内外舆论导向问题、媒体人才培育问题的反思,提出我们应深刻认识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内涵,深入把握新时代需求,深度遵循传媒教育规律,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高超传媒技艺和强烈民族精神的新时代传媒人,这样的人才就是具有复合型、全媒化、高素质、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等五个特质的卓越传媒人才。


会上,英国考文垂大学国际理事会主席Frank▪mills就“构建成功、持久的国际战略”发表了看法;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认为,微传播是以数字技术和手机等微媒体、微媒介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活动,新时代传媒发展可谓无“微”不至、责大于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讲解了《美育视域下的艺术人才培养之道》;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游梓翔分享了该校传媒教育的三大策略,即全媒体、全传播和全贯穿,着力培养全媒体精熟力、全渠道传播力和全媒体识读力。纽约电影学院高级执行副院长David▪Klein用多个实例介绍了纽约电影学院影视人才培养教育,给人以重要的启迪。


此外,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钟布作了题为《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路径与趋势》的报告;台湾玄奘大学校长简绍琦教授以传播学院为例,分享了跨域学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就当前电视舆情的三大热点发表了独特观点;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畅谈了“新闻教育与新技术有多远”;中国传媒大学王晓红教授对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作了较深入的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影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智华就“中国网络影视人才培养”问题作了交流;山西传媒学院校长李伟教授就如何乘改革开放春风,办一流传媒教育作了分享;三沙卫视总监黄丹等分别作了题为《心向大海 有梦花开》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

本次论坛为期一天,19位专家围绕40年来传媒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思路、“互联网+”时代新闻人的学术坚守与创新、智能媒体时代媒体的发展走向和高等教育办学的国际借鉴等四个重要议题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展现学人风采,为与会师生、校友提供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对我校拓宽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