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一群来自浙江传媒学院、平均年龄约为19岁的大学生,带着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获得的初印象,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梁家河,在同一片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感悟这座小村庄的大学问,共话奋斗的青春。

向往,成为前行的动力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习近平
7月9日,由学校国旗护卫队和全媒体中心摄制团队组成的“学思践悟新思想青春共唱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师生一行24人,登上了火车,开启这一追寻领袖初心之程。

国旗护卫队的邵阳同学来自电子信息学院,在火车上一路阅读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不无感慨地说:“每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黄土地气息。从书中,文章中,网络上了解的那段故事,都不如亲自探访更让人期待。这次能够随队前往,心情特别激动,我想这是我与梁家河的缘分。”

来自文学院的刘逸宁是个典型的南方姑娘,看着列车慢慢地驶入了具有独特地貌的陕北,她在分享感悟时说:“好奇、忐忑、激动……数不尽的情绪杂合在一起,伴着我奔向那黄土地。”
“神秘,神圣,这是我对梁家河的向往,所以我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没有半点迟疑。”国旗护卫队的李若比同学说,“窑洞是什么样?梁家河村现在是什么样?我觉得这是一种让人坚定向前的红色火焰,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爱国力量。”

深入,让心灵接受震撼
7月10日,团队一行到达了文安驿镇,从文安驿镇步行5公里,再乘坐四轮电瓶车颠簸5公里,抵达梁家河。

团队成员认真参观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旧居、知青井、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坊等地,体会着青年习近平带领群众生产劳动的系列事迹。
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场景,当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实实在在展现在眼前时,我们真切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乡亲们同甘共苦、勤勉实干、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

“一孔窑洞成了你的栖身之所,两个书箱是你最好的伙伴。煤油灯点亮你的青春,沉重的扁担压在你稚嫩的双肩。”在这里,成员们用心感受习总书记当年过“五关”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坚定意志。
当看到知青院中,习总书记曾经住过的那一孔窑洞里,一整个展示柜里摆满了当时总书记读过的那些书时,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田雨鑫同学马上记录下了当时的心情:“炕边堆的都是书,每本书用砖厚形容不为过,涵盖内容用古今中外不夸张。”

“站在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前,我想起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描述的当时建造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那个年代沼气池带给了贫瘠的梁家河活力,看到了沼气池点燃了全村人的希望。”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胡灏同学有感而发。

践行,唱响新时代的奋斗
行动,是对感悟最好的呼应。

我们用“唱响一首歌,高扬一面旗,举办一个党日活动”的方式,向梁家河精神致敬,表达新时代属于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联合党支部开展师生主题党日活动,我校2018年暑期党务干部思政教师专题培训班成员和国旗护卫队队员一起学思践悟新思想,青春共唱新时代。

国旗护卫队斗志昂扬、步履铿锵,庄严隆重地高高扬起国旗,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现场师生庄严肃穆,满怀深情注视国旗,齐唱国歌,这一刻让人自豪、激动、难忘。

随后,全体师生党员佩戴党徽,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握紧拳头,由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林利宏老师领誓,进行庄严宣誓。师生党员重温入党宣誓那一刻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在党旗下接受心灵的净化和洗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体师生齐声唱响由校党委书记杨立平作词,音乐学院教授王保华作曲的《奋斗的青春》系列组歌。该组歌以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主线,以多种艺术手法,选取战五关、扫盲班、缝纫社、铁业社、打淤坝、知青井、沼气池等场景,展现青年习近平带领乡村们振兴梁家河的生动事迹,讴歌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奋斗的青春是美丽的模样,散发着昂扬绚烂的荣光,奋斗的青春是前行的航帆,承载梦想遨游幸福的海洋。”当站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唱响这首《奋斗的青春》时,师生们心潮澎湃,唱出了自豪感和认同感,唱亮了新时代每个青春的奋斗底色。

在浙传师生用歌曲唱响新时代的同时,全媒体中心派出的摄制组团队也用影像记录下了师生们在梁家河的故事。

同学们在窑洞中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困难,磨练了坚强的意志
初来乍到梁家河,我们的团队也面临着很多“关”,孙笠晨同学这样总结道:
“第一关——‘暴雨关’,在梁家河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天降暴雨,大雨冲刷着黄土地,让马路上变成了“流沙河”。虽然打了伞,但是每个人的下半身无一幸免,脚下的鞋子沾满了泥。即使是这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第二关——‘炎热关’。开展党日活动的那一天,国旗护卫队一早就在村委院子里,穿着厚重的常服进行演练。前几日的倾盆大雨,突然在那日转为烈日当空,活动在正午时分举行。虽然戴着帽子,但是我们的下半张脸还是晒到发红脱皮,汗水从两颊流到下巴,最后滴到领带结上,所有人浑身湿透,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对于沈子涵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蚊虫关”,“晚上睡在窑洞里,灯下蚊虫乱飞,这是我以前没有体验过的”。有的队员遇到了“饮食关”,陕北的食物单一且口味重。有的队员遇到了“生活关”,用惯了自来水和热水的同学,没想到在梁家河会遇上停水和用冷水洗头。
短短6日里遇到的困难,相比那个年代里7年的知青岁月,或许不值一提,却让队员们有了切身的感受,这是一次真正的打磨与历练。
感悟,给予前行的力量
梁家河之行,注定是这个夏天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学生们认为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真正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对于参与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电子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何丽,是这次党务干部培训班的学员,她认为本次信仰之旅有着神奇的力量,“在梁家河,我们重温入党誓词,师生共学新思想,共话新时代,我们这几天来的所学所感仿佛汇成一股洪流找到了一个出口。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学思践悟新思想,履职尽责开新篇,知行合一,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乔丽英说,“启程延安的前一天,我刚读完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一书。在此书中,阿尔都塞高度评价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以理论实践的形式完成的一部真正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著作。为期五天的延安梁家河之行,无论是功底扎实的理论讲解还是充满激情的现场教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窑洞里也有马列主义’这一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勇军说:“站在梁家河的土地上,我有五点感想:一是不忘初心。我们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二是坚定信念。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努力奋斗!三是坚持学习。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更需要坚持学习,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是多干实事。只有多干实事,才能践行不忘初心的承诺,为人民谋福利。五是做一个有历史感的人。要把自己融入到历史时代中去,要从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理解感悟历史,进而感悟中国的发展。”
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杜巍老师说:“我和队员们一起,踏上这片真实的黄土地,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学习和感悟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大学问,收获满满。这是对我个人党性和能力的一次锤炼,是对梁家河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震撼和洗礼。我将把此次梁家河之行的所学所思所悟带到工作岗位中,不忘党员本色,不忘育人初心,知行合一,勇于担当,努力做立德树人的表率,用奋斗为新时代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全媒体中心李木子老师说,“师生在旧居里感受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在窑洞土炕上分享读书的心得,在铁业社唱响铿锵的青春之歌。我们带回了梁家河的泥土味,也种下了青年人的人生观。铭记‘奋斗、责任、担当’的浙传青年,一定能在新时代的中国梦蓝图上写下壮美的诗篇。”
党委学工部、学生处朱强说:“我深知这里是习总书记挥洒青春的地方,坚守、践行、照映共产党人初心的地方,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付诸行动的地方。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我必将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发扬梁家河精神,肩扛责任,扎实工作,扎根学生、服务学生。”
国旗护卫队队员周珈毅说:“我们在院子里出旗,唱响新时代新青年,再累再热每个人都有那么一股劲儿去坚持去做到再好一点。一个人、一本书、一个村、一段行,说起来几个字,但是带给我们的是无数的感悟和一生的思考。此行,很值!”
全媒体中心学生郭李娜说:“舟车劳顿、瓢泼大雨、熬夜讨论拍摄方案……慢慢地我们发现,当你准备得够充分,很多困难也就算不上困难了。学习经受住风雨,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人的必修课,而自强和担当,则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
思想学习不停歇,鼓足干劲新作为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
梁家河精神,是习总书记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来到梁家河精神的源头,感悟信仰的力量,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
我们带着憧憬、带着思考而来,在这里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唯有“奋斗”,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这必将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大学问!
新时代,新青年,新奋斗,不停息!